张国焘向中央要求生活补助,毛泽东:如果能做到这点,可以考虑
发布日期:2025-04-13 13:20    点击次数:77

也许,当张国焘选择离开共产党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他将踏上一条坎坷不幸的道路。

从跟随国民党前往台湾开始,一直到1979年他离世,张国焘晚年的生活状态可以用“漂泊不定”来形容。

【背叛共产党】

1938年,快到清明节的时候,国民党和共产党商定共同祭拜黄帝陵,祭拜活动中,中国共产党派出张国焘作为代表参与。

4月5日,祭拜活动完毕后,张国焘没有直接返回住处,反倒是去了国民党代表蒋鼎文的住处,并且在那里一直待到凌晨两点钟才告辞离去。

那天晚上,张国焘向对方清楚表达了要离开共产党的意愿。

次日午后,张国焘找了个理由让李凯国离开,只领着年轻的警卫员张海,说是要去见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林伯渠主任,随后便与蒋鼎文一同前往西安。

与此同时,周恩来在听取了李凯国的详细报告后,立刻动身前往武汉,来到了张国焘下榻的大华饭店,与他展开了深入的交谈,期盼能竭尽全力将他拉回正道。

然而,张国焘心意已决,非要一条路走到底不可,面对周恩来的劝留,他表现得极为坚决,毫不妥协。

周恩来邀请他到共产党的办事处安顿,但张国焘态度生硬地回绝了:“不用了,我就待在这儿。”

张国焘表达了想与蒋介石会面的意愿,周恩来礼貌地询问其缘由,张国焘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就是想碰碰面”,尽管如此,周恩来还是满足了他的请求。

4月13日这天,张国焘终于达成了心愿,在武昌和蒋介石见了面。他全然不顾周恩来的看法,直接向蒋介石表示:“我这些年在外面,真是糊里糊涂地过了很久。”

周恩来立刻回应道:“你犯迷糊了,我可清醒着呢。”

4月14日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张国焘便早早起了床,说有急事需要处理,吩咐张海去瞧瞧周恩来是否已经醒来。

周恩来瞅见张海那一刻,心里就咯噔一下,预感不妙,连忙奔到张国焘的住处,结果一瞧,张国焘果然已经不在那儿了!

4月17日,周恩来又一次与张国焘交谈,耐心细致地希望他能够改变主意,张国焘则回应说要仔细斟酌,等两天后再给周恩来回复。

事实上,这只是张国焘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他心里早就打定主意要投奔国民党,所以当晚就趁着夜色,搭乘军统的车辆悄悄离开了。

张国焘预料到周恩来还会再来找他,因此在离开之前,他在房间里留下了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我已经决定搬去别的地方居住了。

于是,张国焘彻底站到了国民党那边。但问题是,事情真的能按他预想的那样进行吗?

【被国民党抛弃】

蒋介石起初对张国焘十分看重,给予了他优渥的待遇,不仅有单独的办公场所,还配备了豪华的住宅和专车服务,样样俱全。然而,事实证明,张国焘的价值并不像蒋介石起初认为的那样高。

张国焘背叛之后,使尽浑身解数想要干出一番事业。但无奈他本事不大,多次努力都打了水漂,最终无计可施,渐渐地被国民党冷落在一旁了。

1948年,解放战争即将落幕,国民党高层人员大多逃往了台湾。张国焘心里明白,身为共产党的背叛者,如果被抓住,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在那个冬天,他带着全家人搬到了台湾。

当张国焘抵达台北之时,发现那些空置的房屋几乎已被早一步抵达的国民党高层人士瓜分殆尽。他尝试请求国民党高层的协助,希望能安排一处住所,但遗憾的是,这些人正忙于自己的事务,根本没有多余的心思去理会张国焘的住房问题。

经过多日的忙碌奔波,张国焘终于找到了一处住所,领着家人在台北安顿了下来,心里还盘算着能和国民党再次联手。

张国焘并未意识到,在国民党方面,他已然成为了一个被抛弃的角色,因此他对于再次携手的期望,不过是自己单方面的美好幻想罢了。

一年后,张国焘的居所遭到征收,无奈之下,他只得携全家老少告别台北,前往香港寻找新的生活出路。

刚在香港安顿妥当,张国焘的家中便迎来了两位来自第三势力的要员,他们是顾孟余和李微尘。

所谓的第三势力,指的就是那些原本属于国民党“改组派”的成员。他们在国民党里混不下去了,又因为曾经偷偷混进共产党搞破坏,被共产党拒之门外。于是,他们只好逃到香港,勉强维持生计。

顾和李两位时常留意着国民党上层的动态,对张国焘在台北的经历了如指掌。因此,当张国焘抵达香港时,他们便找上门来,想邀请张国焘加入他们的行列,一起创办一本杂志,用来推广第三势力的政治观点。

身陷困境的张国焘抵达香港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可以依靠,而他恰好擅长写作。为了维持生计和养活家人,尽管他内心并不赞同第三势力的主张,但还是接受了顾、李二人的邀请,与他们携手创办了名为《中国之声》的刊物。

随后,朝鲜战争的打响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张国焘瞅准这个契机,撰写了几篇探讨朝鲜战争的文稿,并向香港的一些知名杂志投稿。

张国焘曾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共产党的战术打法十分熟悉,加之他本人也有过指挥军队作战的经验,因此他所撰写的文章常常能够预估到一些战争的趋势。

因此,他的文章深受读者喜爱,成了大家的心头好。很快,张国焘在香港的出版界声名鹊起,众多报刊都争相邀请他撰写稿件,随之而来的高额稿酬也让张国焘一家的生活变得富足起来。

随后,朝鲜战争演变为一场持久战役,读者们对朝鲜战场的关注度大不如战争初期,张国焘所写的文章也因此变得无人问津。

而且,由于意见不合被《中国之声》团队排除在外后,张国焘一家的经济状况又一次变得十分拮据。

然而,张国焘这个“机灵鬼”又想出了一个新的赚钱门道:投资黄金交易。

朝鲜战争持续期间,金价不断攀升。张国焘瞅准了这个机会,将他变卖家产所得的5000美元一股脑儿投进了黄金市场。

起初,黄金的价格果然如他所料,一路上扬。张国焘天天盯着那不断攀升的金价,心里盘算着等金价涨到自己满意的时候,就把持有的黄金全部出手,从而步入富足的人生。

他做梦也没想到,现实如同一记沉重的铁拳,猛地击中了他的头顶,把他的美好幻想打得支离破碎。

朝鲜战争签订停战协定后,黄金价格迅速暴跌至最低点,张国焘急忙之下把持有的黄金全数出手,结果只换来了2000美元,这让他心痛不已,甚至因此病倒了数日。

手头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可家里人的饭不能不吃,无奈之下,张国焘只好拿出卖掉黄金所得的2000美元,先应急用一下。

若非家中困境已到难以维系的地步,张国焘是绝不会去动用那笔钱的。毕竟,一家老小的开销大,收入却寥寥无几,那点儿积蓄转眼就会见底。

不久,2000美元就花得差不多了,张国焘的妻子杨子烈便主动跑到离家挺远的一家店铺打工,好歹能赚点外快来贴补家里。

每天工作已经让人疲惫不堪,但为了节省开支,杨子烈选择步行上下班。在下班的途中,他还得顺道去买些菜,接着回家自己动手做饭。

某天在下班的途中,她不慎踩中了一块香蕉皮,结果重重摔倒导致严重受伤,幸好被一位热心肠的路人发现并及时送去了医院。

张国焘得知消息后急忙赶往医院,医生告知他手术费用高昂,无奈之下,他只得四处借钱筹集。

真是祸不单行,张国焘好不容易东拼西凑才凑足了手术费,哪成想杨子烈的手术竟没能成功,结果落下了跛脚的毛病,再也不能去工作了。

那段时间,张国焘整天愁眉不展,眉头紧锁难得舒展,不过还算有点欣慰的是,大儿子张海威当老师赚的那点微薄的工资,还能勉强支撑起全家的生活。

这样持续下去终究不是个长久之计,张国焘在绝境之中,把希望寄托在了毛泽东身上。

那时候正好是中共八大的会议期间,张国焘觉得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变得宽松了不少,“我毕竟也算是个老同志了,估计中共那边怎么着也会给我口饭吃的。”他在心里这样盘算着。

经过一番波折,张国焘通过他人牵线,成功与毛泽东取得了联系,表达了想要为共产党贡献一份力量的意愿,并盼望中央能够给予他一些生活上的资助。

其实,张国焘一直在两边观望,他在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之前,就已经和美国人有过来往了。

这些情况都被中央领导们看在眼里,尽管那时中美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但毛泽东见张国焘日子过得艰难,还是在报告上批示道:

建议劝说张国焘终止与美国人的联系,假如他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考虑为他提供一些生活上的资助。

然而,张国焘对美元情有独钟,他暗中向美国提供情报的行为,终究没能逃过中共的察觉。

尽管中央多次派遣人员前去规劝,但张国焘始终不为所动,漠然置之,这也直接导致他错过了回到大陆的重要契机。

寻求中国共产党的援助无望,生活却仍需继续,面对这样的困境,不少人选择了与美国展开全面合作。

【与美国人合作】

张国焘选择与美国的堪萨斯大学携手,打算将自己在共产党时期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以供该校的教授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共产党。

为了表示感激,该大学承诺每月向张国焘支付2000港元作为“研究经费”,这笔钱足以支撑他和家人在香港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

历经四年的时光流转,张国焘亲手撰写了一本厚重的回忆录,名为《我的回忆》,全书篇幅超过1300页,字数逾百万。

这本回忆录的初稿被美国人取走了,张国焘暗地里吩咐杨子烈抄写了一份副本,这份副本恰巧被《明报月刊》的主编相中,并决定分期在杂志上连载。通过《我的回忆》所得的稿酬,让张国焘夫妇的生活费用暂时得到了解决。

在张国焘撰写他的回忆录期间,碰到了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

杨子烈来自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看到丈夫终日沉迷于文学创作,她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撰写了一本回忆录,书名叫《如烟往事》。

就在书籍即将面世之际,一个难题摆在了眼前,出版社方面觉得杨子烈没有她丈夫有名气,担心书卖不出去。张国焘夫妇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决定将书名更改为《张国焘夫人的回忆》,出版商这才点头同意将书出版。

1968年,在香港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张国焘和妻子远渡重洋,先去美国纽约,在次子张湘楚家中住了一阵子。但由于不太习惯那里的生活模式,他们后来又搬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去和小儿子张渝川一起生活。

多伦多这座风光旖旎、气候舒适的城市,让张国焘夫妇情有独钟,他们计划在此安度晚年,然而世事难料,未能如愿。

【葬身加拿大】

起初,张国焘夫妇在张渝川家中生活得悠然自得,然而好景不长,张渝川遇到了心仪之人,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很快就到了商量婚事的阶段。

女方表示,张渝川的房屋空间本就有限,倘若婚后还得和张国焘夫妇共处一室,会显得非常拥挤,因此她不愿意和两位老人共同生活。

在养老院的每一天都显得波澜不惊,张国焘转而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总是待在那间位于养老院的小房间里,不停地反省着自己的过往。

1976年,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一消息让全世界都深感悲痛。

当这则消息抵达多伦多时,引来了一位记者的特意探访。面对这位远道而来的记者,张国焘仅简短地回应道:“属于我们的那个时代,早已成为过往云烟了。”

岁月如梭,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1977年,张国焘刚庆祝完80岁大寿,不料却突发中风,整个人猛地摔倒在地。杨子烈努力克制住心头的惊慌,连忙呼唤救护车,将张国焘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夫妻俩携手相伴多年,情深意重。在救护车上,张国焘缓缓握紧了妻子的手,嘴唇不断蠕动,似乎有话想说,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只能低下头默默流泪。

杨子烈心中满是酸楚,紧紧回握住丈夫的手,脑海中浮现出两人共同经历的一幕幕,不禁也泪流满面。

夫妻俩都认为张国焘这次恐怕是挺不过去了,但实际情况并未如他们所料的那么糟糕,张国焘虽然右手右脚都不能动了,杨子烈安慰道:“好在人还活着。”

这对夫妻,一人瘫痪卧床不起,另一人行动也多有不便,之前通过写回忆录所获得的稿酬早已消耗殆尽。

杨子烈仍旧留在原先那家养老院生活,时不时会拖着她那已显老态的身体,去医院探望自己的丈夫。这两位步入暮年的老人,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后的依靠和安慰。

然而,由于杨子烈的身体状况日渐不佳,他们俩能碰面的机会也变得寥寥无几。

1979年的冬天,多伦多异常寒冷,大片大片的雪花持续不断地从天上洒下来,覆盖了地面、屋顶,差不多下了整整半个月,整个城市都被厚厚的白雪包裹着。

在张国焘的眼中,屋外飘洒的白雪并非迷人的景致,反倒成了让他深感煎熬的恶魔。

张国焘所入住的这家福利医院设施简陋,病房里挤满了病患,但医护人员却非常稀少。外面天寒地冻,病房内的状况也没好多少。

12月3号凌晨时分,医院里的暖气突然不供暖了,大风猛烈地把窗户吹开,带着雪花直扑张国焘的脸庞。

他被脸上刺骨的寒意唤醒,轻轻一动,薄毯子便从身上滑落到了床沿。他费力地支配着虚弱的身躯想去拾起,不料一阵风拂过,竟将毯子吹到了更远的地面上。他大声呼喊,却连个回音都没收到。

那天清晨5点钟左右,有人瞧见张国焘躺在病床旁边冰凉的地面上,等到医护人员匆忙赶到现场时,张国焘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1979年12月5日,82岁的张国焘在多伦多的一处公墓里入土为安。

张国焘晚年三十一年的生活轨迹 霞飞;回顾党史文苑

离开陕甘宁边区之后的张国焘 记述者:孟半戎;历史长河中的党的轨迹

50年代时,张国焘曾先后三次表达过想要返回大陆的意愿,这一信息由少华提供,来源于晚报文萃。